凉山特产网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梁山特产网 > 凉山特产 > 正文
杜甫古诗《春望》
杜甫古诗《春望》
提示:

杜甫古诗《春望》

《春望》是唐朝诗人杜甫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格律严整,颔联分别以“感时花溅泪”应首联国破之叹,以“恨别鸟惊心’’应颈联思家之忧,尾联则强调忧思之深导致发白而稀疏,对仗精巧,声情悲壮。我为大家整理了这首作品的全文和意思 《春望》 作者: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春望》意思: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春望》注释: 1.岳:此指东岳泰山。 2.岱宗:泰山亦名岱山,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在此山。 3.齐、鲁: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青未了,指郁郁苍苍的山色无边无际,浩茫浑涵,难以尽言。 4.造化:天地,大自然。钟:聚集。神秀:指山色的奇丽。 5.阴阳:这里指山北山南。割:划分。这句是说,泰山横天蔽日,山南向阳,天色明亮;山北背阴,天色晦暗。同一时刻却是两个世界。 6.决:张大。眦:眼眶。决眦形容极目远视的样子。入归鸟;目光追随归鸟。 7.会当:一定要。凌:登上。 《春望》写作背景: 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叛唐。次年六月,叛军攻陷潼关,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世称肃宗,改元至德。杜甫闻讯,即将家属安顿在都州,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解送至长安,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至德二年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春望》鉴赏: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诗篇一开头描写了春望所见:山河依旧,可是国都已经沦陷,城池也在战火中残破不堪了,乱草丛生,林木荒芜。诗人记忆中昔日长安的春天是何等的繁华,鸟语花香,飞絮弥漫,烟柳明媚,游人迤逦,可是那种景象今日已经荡然无存了。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又令人满目凄然。诗人写今日景物,实为抒发人去物非的历史感,将感情寄寓于物,借助景物反托情感,为全诗创造了一片荒凉凄惨的气氛。“国破”和“城春”两个截然相反的意象,同时存在并形成强烈的反差。“城春”当指春天花草树木繁盛茂密,烟景明丽的季节,可是由于“国破”,国家衰败,国都沦陷而失去了春天的光彩,留下的只是颓垣残壁,只是“草木深”。“草木深”三字意味深沉,表示长安城里已不是市容整洁、井然有序,而是荒芜破败,人烟稀少,草木杂生。这里,诗人睹物伤感,表现了强烈的黍离之悲。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无情而有泪,鸟无恨而惊心,花鸟是因人而具有了怨恨之情。春天的花儿原本娇艳明媚,香气迷人;春天的鸟儿应该欢呼雀跃,唱着委婉悦耳的歌声,给人以愉悦。“感时”、“恨别”都浓聚着杜甫因时伤怀,苦闷沉痛的忧愁。这两句的含意可以这样理解:我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泪落潸然;我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人内心痛苦,遇到乐景,反而引发更多的痛苦,就如“营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那样。杜甫继承了这种以乐景表现哀情的艺术手法,并赋予更深厚的情感,获得更为浓郁的艺术效果。诗人痛感国破家亡的苦恨,越是美好的景象,越会增添内心的伤痛。这联通过景物描写,借景生情,移情于物。表现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诗人想到:战火已经连续不断地进行了一个春天,仍然没有结束。唐玄宗都被迫逃亡蜀地,唐肃宗刚刚继位,但是官军暂时还没有获得有利形势,至今还未能收复西京,看来这场战争还不知道要持续多久。又想起自己流落被俘,扣留在敌军营,好久没有妻子儿女的音信,他们生死未卜,也不知道怎么样了。要能得到封家信多好啊。“家书抵万金”,含有多少辛酸、多少期盼,反映了诗人在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战争是一封家信胜过“万金”的真正原因,这也是所有受战争追害的人民的共同心理,反映出广大人民反对战争,期望和平安定的美好愿望,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连月,家信不至,国愁家忧齐上心头,内忧外患纠缠难解。眼前一片惨戚景象,内心焦虑至极,不觉于极无聊赖之时刻,搔首徘徊,意志踌躇,青丝变成白发。自离家以来一直在战乱中奔波流浪,而又身陷于长安数月,头发更为稀疏,用手搔发,顿觉稀少短浅,简直连发簪也插不住了。诗人由国破家亡、战乱分离写到自己的衰老。 “白发”是愁出来的,“搔”欲解愁而愁更愁。头发白了、疏了,从头发的变化,使读者感到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愁怨,读者更加体会到诗人伤时忧国、思念家人的真切形象,这是一个感人至深、完整丰满的艺术形象。 这首诗全篇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充分体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且这首诗结构紧凑,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诗人由登高远望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的感叹忧愤。由开篇描绘国都萧索的景色,到眼观春花而泪流,耳闻鸟鸣而怨恨;再写战事持续很久,以致家里音信全无,最后写到自己的哀怨和衰老,环环相生、层层递进,创造了一个能够引发人们共鸣、深思的境界。表现了在典型的时代背景下所生成的典型感受,反映了同时代的人们热爱国家、期待和平的美好愿望,表达了大家一致的内在心声。也展示出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感。

《春望》 杜甫
提示:

《春望》 杜甫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作者简介】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唐代最有名的大诗人之一,与李白合称“李杜”。他的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最擅长古体诗和律诗。 【字句浅释】 题解:此诗表现了诗人爱国念家的深厚感情,是唐诗中脍炙人口、千古传诵的名篇。春望:春天所望之所见。国破:指安史乱军攻下唐都长安。惊心:心神为之震撼。烽火:战争中的警报信号。家书:家信。白头:头上白发。浑:简直。不胜:禁不起。簪:即簪子,古人用来束发或作装饰。 【全诗串讲】 国都残破,山河依旧不改。城郭春景,遍地树长草深。 感伤时势,花儿也都落泪;怅恨别离,鸟儿也会惊心。 春来三月,战火仍然未断;消息阻隔,家信价值万金。 发愁搔头,白发越搔越短。稀疏寥落,簪子都难别紧。 【言外之意】 公元756年六月叛军攻下长安,肃宗在灵武即位。杜甫只身投奔肃宗,途中被叛军俘获,带到长安,但因官职卑微而未被囚禁,次年三月写下此诗。 春望所见何物?大好河山未改而国破家离,都城残败、遍地乱草、树木空自凄青。首联寄情于物、托感于景,诗情曲折、工巧自然,出手不凡。次联进一步把感时恨别而堕泪惊心的感情寄托于本来是喜心悦目的花鸟身上,更显出作者心中情感之强烈。战争连续到次年三月,造成音信不通、消息断绝,此情人人能解,因此“家书抵万金”极易引起读者共鸣,宜其成为千古名句,流传至今。心中愁闷便频频搔首,乃至发落稀疏、新发短浅,连簪子都几乎要别不住了,足见忧愁之深长不断。且于家国之恨外,又见白发衰落、老之将至,更增一层垂暮之哀。 杜甫留下的诗作中,为后人推崇、传诵的有许多是感时伤乱的作品,特别是那些表现作者仁爱之心和真挚之情的名篇。仁爱与真情永远是产生优秀诗歌的源泉,也是历史用以造就圣贤和明哲的两大元素。 2012-01-11 21:42:32 补充: 这是一首感伤时局的诗! 春天本是个鸟语花香
令人心旷神怡的季节
但是在历经战争所带来的各种痛苦------颠沛流离
饥荒
生离死别后
它所代表的意义已经全然不同了! 这首诗是杜甫被贼军掳获
送到长安城的第二年所写的! 2012-01-11 21:43:29 补充: 我们由这首诗中,更能知道当时人民对战争的痛恨,对国都残破的感慨和对亲人的挂念,所以这首诗能反映当时的民心,使读者有更深的体会叙述与家人消息隔绝,久盼不至时的迫切心情,感叹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而更添悲哀,也反映杜甫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 2012-01-11 21:44:41 补充: 诗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用了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杜甫感叹时事和深恨离别,当时杜甫面对破碎的河山,荒芜的城垣,睹物伤怀,寓情于景,虽春光明媚,鸟语花香,但因战争的因素使杜甫感叹起时事和深恨离别,因此他把这种感情赋予眼前的景物,用了拟人法,说花朵因伤时而流泪,鸟儿因恨别而惊惶不安。 因为国破家亡,离乱伤痛,年纪老迈,杜甫忧国忧民头上的也因忧心而变白发。烽火遍地,国都残破,家书不通,眼望面前一片荒凉的景物,使杜甫伤痛不已,不禁搔首踌躇。在搔首之际,竟发觉头发稀疏,几乎连簪也插不下了,这便是诗中「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句,句中充分地表现出杜甫在国家动乱中的忧虑。 2012-01-11 21:44:47 补充: 放眼所见的景物和春天的花鸟,更令他倍添愁思,加上烽火遍地,家书不通,使他十分想念远方的家乡,所以诗中充满著伤感的情绪。 2012-01-11 21:45:35 补充: 这首诗也是杜甫沦陷长安时所作,在诗中可以轻易察觉杜甫对于家国遭劫的沉痛忧思。首联用简单的描写传神的刻画出唐代在安史之乱后的残破景象,国家衰败了,唯一完好的居然只有江山未改,隐喻著除了江山之外,其他的社稷民生已被破坏殆尽,春日的城应该是人潮如织,熙熙攘攘的热闹景况才是,却只长满了茂盛的杂草灌木,说明了唐代原本丰衣足食的社会遭到了多么沉重的打击。   颔联则藉著原本不知人事的花鸟来强调对于时局的悲恸心境,突显「感时」与「恨别」的怵目惊心,连花鸟尚且如此,身在战祸中的人类感受恐怕更深重了。 2012-01-11 21:47:32 补充: 第一句到第四句,杜甫先写说因为国破亡了,所以只有山河还依存在;而春天虽然已经来到,草木也长得很茂盛,但那却是因为国家破亡了,没有人可以修剪的缘故。再接着写他站在高处看到了美丽的花儿、和轻脆的鸟叫声,可是心里却一点都不觉得愉快,因为这些虽然都是美好的事物,可是以他现在的情况,他反而觉得更加的悲伤。由这四句看来,我们便可以深刻的感觉杜甫心中的感慨,和城市受到战争破坏的景象。 2012-01-11 21:47:39 补充: 最后的四句,杜甫则充分的说出了战乱中人民的心声,和自己对国家的忧虑。在战时,一封家书往往要好处个月才能收到,甚至根本就收不到,因此在那样的环境里,要是能收到一封家书的话,真的比得到千万的黄金更令人高兴。最后两句,杜甫说自已白头发已经愈抓愈少,都快要插不上簪子了,这是因为杜甫他对国家非常的忧虑,对亲人非常思念的缘故。 2012-03-14 20:38:34 补充: 三个都好好!加油啊!三位!
参考: minghui-school/school/article/2005/7/31/45886
这首诗,我们大致可以将它分为两部分来看。首先是前面四句,这个部份,杜甫描写的是他站在高处所看到的春天景象;接下来的四句,他便开始叙述当他看到眼前这片景色时,所引发的感触。
这首诗,我们大致可以将它分为两部分来看。首先是前面四句,这个部份,杜甫描写的是他站在高处所看到的春天景象;接下来的四句,他便开始叙述当他看到眼前这片景色时,所引发的感触。
据说,这个诗是说唐朝时的一个战争,令唐朝跌倒起不来,那个战争就是安史之乱
春望 杜甫 (唐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峰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诗虽然山河还在但国家残破,尽管春归京城却草木丛生。可怕的战乱使我无比痛苦,看见美丽花儿会迸出泪水。和妻儿离别叫我万分怨恨,听到悦耳的鸟鸣声也暗自心惊。如今已是三月,战火依然不停,交通完全隔绝,家信要值万金。愁白了的头发越抓便掉得越快,稀疏短发连簪子都已插不稳。春望是一首五言律诗,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甫。体裁: 五言律诗朝代: 唐【分析作品】  这首是五言律诗,是杜甫在唐肃宗至德二年(七五七年)三月所写的,那时他被安史叛军所俘虏,困居长安。当时长安沦入安史之手,虽然山河依旧,但已物是人非。放眼所见的景物和春天的花鸟,令他倍添愁思,加上烽火遍地,家书不通,使他十分想念远方的家乡,所以诗中充满著伤感的情绪。  诗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用了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作者感叹时事和深恨离别,当时杜甫面对破碎的河山,荒芜的城垣,睹物伤怀,寓情于景,虽春光明媚,鸟语花香,但却使作者感叹起时事和深恨离别,因此他把这种感情赋予眼前的景物,说花朵因伤时而流泪,鸟儿因恨别而惊惶不安。  因为国破家亡,离乱伤痛,年纪老迈,杜甫头上的白发也越来越稀少了。烽火遍地,国都残破,家书不通,眼望面前一片荒凉的景物,使杜甫伤痛不已,不禁搔首踌躇。在搔首之际,竟发觉头发稀疏,几乎连簪也插不下了,这便是诗中「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句,句中充分地表现出杜甫在国家动乱中的忧虑。  此外,我们在看这首诗时,更能知道当时人民对战争的痛恨,对国都残破的感慨和对亲人的挂念,所以这首诗能反映当时的民心,使读者有更深的体会。这是一首感伤时局的诗! 春天本是个鸟语花香
令人心旷神怡的季节
但是在历经战争所带来的各种痛苦------颠沛流离
饥荒
生离死别后
它所代表的意义已经全然不同了! 这首诗是杜甫被贼军掳获
送到长安城的第二年所写的!【注解】: 1、国破:指国都长安被叛军占领。 2、感时:因感叹时事,见到花也会流泪。 3、浑:简直;不胜:不能,禁不住;「胜」音「ㄕㄥ」。 4、不胜簪:因头发短少,连簪子也插不上。5. 这首诗是杜甫在西元七五七年三月,也就是他身陷于长安时所作的。 6. 「城」指的是长安城当时被叛军占领;「草木深」则暗示着人烟稀少。 7. 这两句将「花」和「鸟」都拟人化,把它们写成有知觉的东西;因为欣赏花鸟原本是美好的事情,但在这里,触景生情,花和鸟反而使人伤悲。 8. 家书:家信;抵:值得。 9. 浑:简直;不胜:不能,禁不住;「胜」音「ㄕㄥ」。10.感时:感伤时局。 11.恨别:悲恨离别。 1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二句互文,意谓因感时恨别而对花落泪,听鸟惊心。 13.烽火:这里借指战争。 14.连三月:是说战争从去年直到现在,已经一个春天过去了。 连:连续。三:泛指多数。 15.抵万金:家书可值几万两黄金,极言家信之难得。 抵:值。 16.白头搔更短:白头发越抓越少了。 白头:白头发。 搔:抓,挠。 17.短:少。 18.浑欲不胜簪: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上了。浑:简直。欲:将要;就要。不:禁不住。19.胜:能承受。簪:用来绾住头发的一种针形首饰。古代男子束发,所以用簪。单字:20.国:国都,即京城长安(今陕西西安)。 21.破:被攻破。 22.深:茂盛;茂密。 2011-12-27 01:11:24 补充: 作者生平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祖籍襄阳(今湖北省襄樊市),生于中国河南省巩县(今巩义市),唐朝现实主义诗人。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又因为他搭草堂居住在长安城外的少陵,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一位诗人「杜牧」区别,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与杜牧是远房宗亲,同为晋朝灭孙吴的大将杜预之后裔。
春望 本诗选自《杜诗详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这是杜甫“安史之乱”期间在长安所作的。“安”,指安禄山;“史”指史思明。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年)八月,杜甫从鄜州(现在陕西富县)前往灵武(现在属宁夏)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所俘,后困居长安。该诗作于次年三月。全篇忧国,伤时,念家,悲己,显示了诗人一贯心系天下、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这正是本诗沉郁悲壮、动慨千古的内在原因。书名: 春望作者: 杜甫类别: 诗词、五言律诗朝代: 唐题材: 咏怀诗体裁: 格律诗 原文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韵译  故国沦亡,唯有山河依旧。春光寂寞,荒城草木丛生。  感伤时局,见花难禁涕泪。怅恨别离,鸟鸣每每惊心。  愁看烽火,早有阳春三月。一信万金,家中音讯难得。  愁绪缠绕,白发愈搔愈短。头发稀少,几乎不能插簪。现代文译文  国都已被攻破,只有山河尚存,京城春天满目凄凉,到处草木荒深。感伤时对花落泪,听鸟鸣惊心。战火长时不息,一封家书都极其珍贵。愁白了的头发越搔越稀少,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上了。 2011-12-25 10:10:32 补充: 注释 国:国都,即京城长安(今陕西西安)。 破:被攻破。 深:茂盛;茂密。 城:指长安城,当时被叛军占领。 感时:感伤时局。 恨别:悲恨离别。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二句互文,意谓因感时恨别而对花落泪,听鸟惊心。 烽火:这里借指战争。 连三月:是说战争从去年直到现在,已经一个春天过去了。 连:连续。三:泛指多数。 抵万金:家书可值几万两黄金,极言家信之难得。 抵:值。 白头搔更短:白头发越抓越少了。 白头:白头发。 搔:抓,挠。 短:少。 浑欲不胜簪: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上了。浑:简直。欲:将要;就要。不:禁不住。胜:能承受。簪:用来绾住头发的一种针形首饰。古代男子束发,所以用簪。 2011-12-25 10:12:34 补充: 题解 安禄山起兵反唐,由于唐玄宗宠妃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
误导唐玄宗,把守潼关的哥舒翰派到关外攻打叛军大本营,中途哥舒翰被俘。安禄山没有了劲敌,一下子就攻下长安。唐玄宗带领妃妾皇子,与大臣们逃往灵武。玄宗退位,太子李亨在灵武称帝。   唐肃宗至徳元年八月,杜甫从鄜州(现在陕西富县)前往灵武(现在属宁夏)投奔唐肃宗,途中为叛军所俘,后被困居住在长安。这首诗作于次年三月。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于唐肃宗至德二年。当时长安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凄凉。杜甫眼见山河依旧而国破家亡,春回大地却满城荒凉,在此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之际,不禁触景伤情,发出深重的忧伤和感慨。诗人在这首诗中表现了爱国之情。 2011-12-25 10:15:00 补充: 赏析1 全篇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诗人以写长安城里草木丛生,人烟稀少来衬托国家残破。起首一“国破山河在”,触目惊心,有一种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写出了国破城荒的悲凉景象。“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以物拟人,将花鸟人格化,有感于国家的分裂、国事的艰难,长安的花鸟都为之落泪惊心。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来写春天,写出了事物睹物伤情,用拟人的手法,表达出亡国之悲,离别之悲。 2011-12-25 10:15:33 补充: 赏析2 诗人由登高远望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地感叹忧愤。国家动乱不安,战火经年不息,人民妻离子散,音书不通,这时候收到家书尤为难能可贵。诗人从侧面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和人民在动乱时期想知道亲人平安与否的迫切心情。同时也以家书的不易得来表现诗人对国家深深地忧虑。结尾两句,写诗人那愈来愈稀疏的白发,连簪子都插不住了,以动作来写诗人忧愤之深广。 2011-12-25 10:16:11 补充: 赏析3 全篇诗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2011-12-25 10:16:34 补充: 赏析4 全诗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悲己的情感,以及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2011-12-25 10:17:08 补充: 赏析5 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反映了诗人热爱祖国,眷怀家人的感情。今人徐应佩、周溶泉等评此诗曰:“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备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此论颇为妥帖。“家书抵万金”亦为流传千古之名言。 2011-12-25 10:17:30 补充: 赏析6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俘获,带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春望》写于次年三月。 诗人目睹沦陷后的长安之箫条零落,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不免感慨万端。 2011-12-25 10:20:16 补充: 对不起,我的回字数过多。 2011-12-25 10:23:40 补充: 不能再补充
参考: baike.baidu/view/155622
baike.baidu/view/155622
baike.baidu/view/155622
baike.baidu/view/155622
baike.baidu/view/155622
baike.baidu/view/155622
baike.baidu/view/155622
baike.baidu/view/155622
baike.baidu/view/155622
baike.baidu/view/155622
baike.baidu/view/155622